虛擬體驗是疫情期間最熱門的技術之一,讓人們即使關在家中也能進行各種活動,例如工作、看演唱會、賞屋逛展等。這些因疫情興起,在短期內迅速竄紅、甚至蔚為風潮的虛擬應用,在疫情過後,是否仍能維持熱度?有沒有可能就此取代傳統的實體活動?引發各界討論。
以音樂界為例,「實體活動勝過虛擬」和「虛擬活動有其市場」的聲音並存。
港媒報導,場地預約公司Transmission Events共同創辦人James Moody認為,虛擬演唱會無法為歌迷帶來真實的臨場感,特別是大型音樂節「對參加的粉絲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與樂團、其他粉絲以及整個活動的互動過程,這是虛擬世界無法提供的。」
美國奧斯汀劇場聯盟行政總裁Jim Ritts也表示,人們會在電視或電腦上觀看運動賽事,但如果情況允許,幾乎都會渴望親身參與。
也有人認為,虛擬世界亦有實體活動所不及之處。虛擬娛樂公司Wave的創辦人Adam Arrigo指出,虛擬演唱會可以為無法參加現場活動的歌迷提供一個接觸偶像的機會。美國音樂雜誌《Billboard》巡迴演唱會和現場直播高級總監Dave Brooks甚至預測,虛擬演唱會將自成一個小眾市場,畢竟這比巡迴演出省時又省錢。
而在時尚界,設計師們一方面擔心觀眾無法透過網路充分掌握布料質感和細膩的手工,一方面也認同虛擬應用可依每位客戶的身材、尺寸量身打造最個人化的時裝。
影劇業則是疫情期最快適應虛擬應用的產業之一。美媒報導,以好萊塢為例,11年前就有利用虛擬特效製作的電影《阿凡達》,如今疫情加速推動這項技術,除了配合防疫規定,也可以讓製片團隊省下大量的人力成本,缺點是電腦特效所費不貲。
虛擬應用除了能讓民眾端坐家中就可參加各式活動外,外界也好奇能否取代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交流,像是交友軟體、戀愛手遊、玩線上遊戲找網公網婆,在日本還有男子跟虛擬歌手初音結婚,由美國科技公司打造的虛擬網紅Miquela Sousa更在IG上擁有百萬粉絲。
曾擔任多家科技雜誌編輯的科技專欄作家克里斯多福米姆斯(Chistopher Mims)認為,就算使用最能完整傳達聲光效果的視訊軟體,網路上的虛擬交流也無法滿足人們對「面對面相處」的渴求。
他分析,人們在臉書等社交平台上瀏覽朋友的生活動態時,會產生自己有參與對方生活的錯覺,即使實際上你們已經多年沒有聯絡。這就是1956年,社會學家唐納德霍頓(Donald Horton)和理查德沃爾(Richard Wohl)提出的「擬社會人際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指觀眾視電視節目主持人如熟悉的朋友,收看節目時就如同與他見面或交談般親切,進而產生了信任感與依賴感。
不過,由於多數人在網路上發布的照片和內容都經過修飾,宛如戴上面具般,因此無法取代面對面接觸、真誠溝通的社交活動。
綜上所述,業界普遍認同虛擬應用有其優勢與缺點。在這波疫情尚未看到盡頭的曙光前,為了克服居家限制令,這項技術可能會有更多衍生應用,科學家們也會針對問題加以改進(例如價格高昂、臨場感與真實感不足等)。而在疫苗誕生,疫情告終,人們得以走向戶外時,虛擬應用的價值何在,將迎來真正的考驗。
以音樂界為例,「實體活動勝過虛擬」和「虛擬活動有其市場」的聲音並存。
美國奧斯汀劇場聯盟行政總裁Jim Ritts也表示,人們會在電視或電腦上觀看運動賽事
但如果情況允許,幾乎都會渴望親身參與。
"應用" - Google 新聞
July 27, 2020 at 10:50AM
https://ift.tt/3g4BzgP
虛擬應用能否取代現實體驗?來看各界怎麼說| 科技 - 新頭殼
"應用" - Google 新聞
https://ift.tt/2TNSJXf
Mesir News Info
Israel News info
Taiwan News Info
Vietnam News and Info
Japan News and Info Update
https://ift.tt/3dqPVpN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虛擬應用能否取代現實體驗?來看各界怎麼說| 科技 - 新頭殼"
Post a Comment